close
 


本文引自本人以前taoism所發之文章


 
引文起源:

華梵大學哲學系:

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5rso/materials/mt13.htm

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對老學的援引與錯解

 學習目標:

1.認識韓非子的生平

2.認識法家學說的基本要義

3.認識韓非子對老子的繼承與思想的差異

4.比較<淮南子道應篇>對老子哲學的詮釋與韓非子之不同處。


 
批判對象:引用文獻作者如 馮友蘭

(當然,完全沒有看文眼力的哲學系教授也很扯...)



主要針對文章:

「有人認為,《解老》、《喻老》並非韓非所作。

《韓非子‧五蠹》反對所謂「微妙之言」,

《忠孝》反對所謂『恬淡之學』、『恍惚之言』。


《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可見《老子》的學說,正是『微妙之言』、『恍惚之言』。」

(馮.第二冊、472)


「其實,韓非在《解老》、《喻老》這兩篇中所解釋的《老子》,

 既不『恍惚』,也不『微妙』。

《解老》是與《管子》四篇(《白心》、《內業》、《心術上、下》),

即稷下黃老之學相通的,把精神解釋為一種細微的物質──『精氣』。

《喻老》用生活中的實例說明《老子》,

以見《老子》中的原則都是生活經驗的總結。                  

這種唯物主義的、注重實際的思想,跟《韓非子》中的別篇是一致的。

這兩篇中,所表現的
唯物主義自然觀,正是他的進步的社會思想的根據。」

(馮.第二冊、472)

  

 
學術批判

                                                                                  
韓非引用老子之文章與思想,的確有部分出錯的地方,

如以前曾提過的「治大國若『享』小鮮」,引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就會使整篇文章的立意完全失真,並且讓章節邏輯極難連貫。

但這篇文章引用來批判韓非錯引的部分,實在完全沒有批對地方,                

怎麼說呢?

因為引用作者 馮友蘭 強加老子思想認定為『微妙之言』、『恍惚之言』

一切不合『微妙之言』、『恍惚之言』卻又引用老子思想者,皆妄以為錯解。

這就犯了一個現代從事這類學術研究的人,最常犯的一個
大頭症毛病

把古人想笨,笨到連你發現的地方,他們竟然都沒發現。』

為什麼韓非不談老子的『微妙之言』呢?

仔細研究各個漢代之前的古本,『妙』這個字本來就不出現在道德經裡

(覺得我在虎爛的,可以找看看以下網址,除了帛書外也可以找楚簡

 http://home.pages.at/onkellotus/TTK/Chinese_Big5-MWD-B_TTK.html

以馮之472頁為例,最接近當時的原文,應當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並非通俗本所謂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就是因為這些善為道的人『深不可志』,

所以下句才會說『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

(就是因為這些得道者的言行已超越一般人的認知,

 所以不得不以稱頌的方式來形容他們,

  容者,頌也,

《文體名辨.頌》:按,詩有六義,其六曰頌。

  頌者,容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于神明者也,

  容字在郭店楚簡中亦寫為頌,此處『志,識』本通)

所以這段話根本不是講老學是有多麼的微妙又虛無漂緲

而是指
得道者的德行,極其隱微難明

 眇:微也,小也。
《正韻》:「眇,微也」。
《廣雅.釋詁》:「眇,小也」。
《正韻》:「眇,末也」。

玄達: 指 超越認知與知見所能夠通達。

玄:深隱也,指其超越認知程度,某物超越知見之表。

《說文》:「玄,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書.舜典》:「玄德升聞」。
《傳》:「玄;謂幽潛」。
《荀子.正名》:「交喻異物,名實玄紐」。
 注:「玄;深隱也」。

達:曉解也,通達也。

《論語.鄉黨》:「丘未達」。
集解:「孔安國曰:『未知其故』」。
義疏:「達,猶曉解也」。


也正因為這種不下學術功夫的天真想法

~企圖在韓非裡面發現原本就不存在於道德經裡的一些觀念~

想從這種思維找到自己假設的真相,實在是緣木求魚,

這些可憐的古聖先賢,

又再次因為不合現代這些蠢學者的假設而被套上比他們還笨的帽子了。


再者,中國人的思想背景跟西方有很大差異性。

在西方來看,唯物論是基於唯心論的一種反動,
                                                                               
但在中國,

我們從來不會認為:我們活在上帝的心中,

所以以唯物來形容先秦思想不很恰當,
                                     
因為中華民族在這個時點上根本不需要去搞個唯物來批判唯心的東西,

本來就是『如實』這麼自然認識世界的方式,

那裡真需要搞到這麼複雜?

馮在此處提及韓非為唯物思想與老學不同,

顯然是在其知見中把老學與後來佛教的唯心唯識思想掛勾了,


在先秦哲學中,無論談及『精』『氣』『靈』『神』等語詞,

皆是認為其『實際上存在』,『只是我們不能明白感受到』,

可沒有佛教語言或王弼思維中的那種『空』與『體有性空』之謂。

至於把『倏』『忽』兩字,硬與莊子所謂『恍惚』掛在一起

搞到老學變成『恍惚』的學問,

這實在可以讓人怒很久,不得以只好先當成另一個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屈 直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